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团队建设

中药学

    中药学学科创建于1958年,1985年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硕士点,同时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1994年被吉林省教委(原)确定为首批省级重点学科。学校和72779太阳集团游戏对重点团队建设与发展都极为重视,分别成立了重点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后经三次调整,制订了《团队建设方案》和三个五年团队建设规划,采取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其得到了迅速发展,现两个五年发展规划均已顺利完成。在学术队伍、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人才培养、设备条件等方面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某些方面和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形成了具有公司自身特点和优势的科研、教学、应用开发学科群体系,成为学校整体发展的龙头,200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同年被评为省重点支持的重点学科,并给予重点投入。2004年,在全国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排位第九名,科研水平排第四名,人才培养排第七名。特别是该学科在吉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团队建设规划完成情况
    1.学术队伍建设
本学科长期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进行学术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水平较高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23人,副教授10人,讲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占21%,研究生以上学历31人,占65%,平均年龄37.02岁,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十余所大学,具有多学科渗透性和知识的复合性,该学术队伍中还拥有省高级专家3名,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省具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2名。市具有特殊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1名,国家新药评审专家库专家2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1名,省科技评审专家组专家6名,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校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国外高级访问学者6名,现有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28名。整个队伍梯队合理,后备力量强,为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2.研究方向与特色
近十年来,本学科经过调整确定了以中药物质基础,药理药性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与资源开发研究为总方向,以长白山丰富的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吉林省道地药材研究为重点,以振兴吉林省地方经济和北药基地建设的技术需求、创新为目标,以危害人类生命及健康的重大疾病的有效治疗药物研制为突破口,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中药研究成果的速度、水平和转化率,促进了我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的进程。在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品质品种资源、炮制加工工艺、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以及中药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技术等方面发展了中药基本理论,形成了本学科特色和优势,具有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同时,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太阳集团电子游戏天然药物研究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吉林省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真正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称其为产学研结合的典范。
    (1)中药活性成分及其结构研究
本方向主要是通过化学及现代色谱、光谱学手段,对中药及其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进行研究。采用中药化学、分子生物学及生命科学成果中的活性筛选体系,筛选、追踪活性成分,阐明化学结构和构效关系,并进行必要的结构修饰或合成,建立了相应的技术平台。
    目前,已从数十种中药材或复方中提取、分离、鉴定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100余种,其中单体化合物40种,16种为首次在自然界中发现的新化合物。这些包括大分子化合物,如糖肽类(人参糖肽、虻虫蛋白聚糖);多肽类(鹿茸多肽、蜂毒多肽);多糖类(松杉树芝多糖、灵芝多糖、芸芝多糖、黑木耳多糖、树舌多糖)及小分子化合物皂苷类、内酯类、黄 酮类,如远志黄 酮类、黄山药皂苷群,两头尖皂苷群等。
    经过对化学成分的结构研究、筛选、结构修饰或化学合成,将有活性的单体或部位开发成新药,已取得国家新药临床前或生产批号8个(其中有效单体类新药1个,有效部位类新药7个)。基础研究雄厚,采用新的活性筛选体系,开发成本低,速度快,经结构修饰、改造,作用机理明确,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是本研究的特点。上述研究成果和论文曾发表在德国《Phytochemistry》、美国《Food Reviews International》、日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化学》及《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分析化学》、《药学学报》、《中国生化药物杂志》等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有7篇被SCI收录,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此研究对中药化学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创新性价值,不仅为中药化学本身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对开发亲缘关系相近的动植物新药资源、进行中药质量标准化研究、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以及开发新药等都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研究成果已被全国多部教材引用,有的已被《中国药典》(2005)收录。其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修饰研究开创了中药研究新领域。中药化学实验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国家三级实验室,培养了大批博士、硕士人才,为我国和吉林省中药研究的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2)中药分子药理学研究
本方向以中医临床为基础,结合中医理论,运用现代分子药理学、生物工程技术以及膜片钳技术等手段,研究长白山特产中药材中大分子化合物(如多糖、多肽、糖肽)的生物活性:作用机理、构效关系、毒副作用等及单体或复方中小分子化合物经肠内菌代谢入血后生物活性及化学结构,提出了一套独特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从而为一、二类创新药物研究奠定了化学及药理学基础,开辟了研究新药的新途径,揭示了口服中药在体内作用的一般规律,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理论,是目前中药研究的前沿,开拓了生化及分子药理学新领域。同时通过免疫药理学和代谢动力学研究,建立某些疑难病症的检验方法和研究的生物模型,为新药筛选和研究奠定药理学基础,神经药理学研究建立了偏头痛的药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平台。
    由于本方向研究的前瞻性,方法技术的创新性和众多成果的突出性,所属实验室已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给予高度评价,投入经费200万元,同时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吉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中心药理实验室。并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太阳集团电子游戏天然药物研究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真正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3)中药品质与与资源利用研究
本方向40余年来紧紧围绕中药品质研究方向,起步早、发展快,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建立了我国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中药材标本基地,编撰了《中药动物药》、《东北动物药》、《中国动物药志》等系列专著,规范了动物药研究的文献、术语,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动物药研究近百年来的成果,在国内外颇有影响。近年来吸纳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形成了对中药材资源考察、品种考证、品质评价、扩大药用资源和珍稀药材及代用品的研究主持了全国中医药重大科研活动,并在鹿类、熊胆、林蛙、蚁类、龟类等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成功筹备和举办了第三届全国动物药学术会议。作为国家GAP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吉林省GAP专家组组长单位,对全国GAP的实施和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4)中药药物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研究
本方向运用现代分析化学、生物化学、高等数学、模糊数学、数理统计、信息科学和微机技术,系统地建立了一套适合于中药药物研究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并注意常用仪器的配套和新功能的开发,建立了相应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操作规程。现代仪器分析在生药质量控制与研究中的应用研究,建立了系统的超临界流体萃取、固相萃取、微波萃取、超声波提取等前处理技术和原子光谱(包括原子吸收、原子荧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的发射)、磷光、荧光、化学发光体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高效液相、高速逆流色谱等分离分析技术。气-质、液-质联用技术等。这些成果已推广应用于科研方法的建立、药品质量的评价与控制、药品检验和改善生产条件的实践中。
    这些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中药品质研究、评价与质量控制,用于科研方法的建立,用于药品检验和改革生产条件实践中。特别是该方向能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开设了一门新课—中药药物分析,填补了中医药院校知识结构的空白,出版了多部相关教材,其实验教学改革曾被《长春日报》在头版做过报道。此项成果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
    本方向现与日本静冈大学、三重大学以及韩国、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合作,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项目及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国内外核心刊物22篇,有4篇被SCI收载,有部分被国内教材或学术著作所引用。
    (5)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与炮制工艺研究
本方向主要将传统制药经验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研究中药炮制、制剂原理和工艺技术,探究其机理和药效之间的关系,以提高临床用药的科学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新剂型和给药系统研究:以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理学和化学为基础,应用生物药剂学、药代动力学、物理药学等现代最新科学技术理论和技术。结合药物性质和现代药剂学理论,研究药物新剂型与新型给药系统。探索剂型与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及药效之间的关系。在中药靶向制剂技术以及载体研究中,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中药制剂的创新开辟了新路。如葫芦素毫微粉冻干粉针剂及其靶向给药系统研究,将从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选用适宜的填充剂制备成理化性质稳定、易再分散的纳米冻干针剂,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实践表明,在提高药效和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提高药品的安全性等方面具有创新性。
    在其他中药新剂型研究方面完成了中药两头尖皂苷冻干粉针剂、松杉树芝多糖冻干粉针剂、痛必定冻干粉针剂、痛必定冰干粉针工艺研究,均已被企业采用。还与企业联合进行了中药超微粉体工程技术与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其项目正在进行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中药炮制原理与工艺研究:以中药动、植、矿物药炮制和有毒中药的炮制工艺、质量研究为核心,例如运用地矿学、化学、药理学、毒理学等手段,对矿物药在不同剂型和不同炮制方法中溶出特点,赋存状态及其作用机理进行阐明,使矿物药炮制研究由传统的功能主治提高到分子水平。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项目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3. 学术水平与科研成果
    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赖于明确、稳定研究方向下的系列科研课题的研究,该学科围绕主要研究方向,采取学科领域交叉渗透的方式,广泛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目前承担有科研项目73项,其中国家973项目1项(2006年10月)、国家1035工程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国家级项目8项,国家各部委项目9项,省级重大科研项目7项,省级科研项目21项,其他地方政府支持项目8项。近三年获科研经费1834万元,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每人每年科研经费18.5万元,科研经费充足,科研实力雄厚,其课题来源和研究水平均为全国同类学科的领先水平。
    近三年来,取得鉴定和获奖科研成果44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9项,科研成果转让4项,科研成果被采用26项,创造产值上亿人民币,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2篇,其中19篇被SCI收录,为吉林省地方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4.教学建设
    本学科在专业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教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本学科所含三个三级学科被评为吉林省卫生厅重点学科,有9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14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承担有教学研究课题18项,省重点课题4项,一般课题14项。取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其他厅局、学会奖励8项。承担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单位2部,副主编单位5部,编委12部,全国中医药院校教材主编单位5部,副主编单位15部,出版公司特色教材5部。
    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建设,本学科结合学校移建,争取中央与地方共建、日行贷款和与企业合作等方式进行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建设,使实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大型精密仪器台件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拥有实验室9440m2,其中中药理实验室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并给予高度评价,投入建设经费200万元,同时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吉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中心药理实验室”,中药药物分析、中药化学、中药药理、中药生物工程等4个实验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三级实验室,中药药剂等六个实验室被命名为二级实验室,2006年又有一个实验室被省教育厅评为重点实验室,还有标本中心和信息处理中心,其中标本中心收藏药用动物标本1100余种,万余号,居全国同类标本室首位,植物蜡叶标本5000余种,万余号,中药材标本800余种。目前正在以此为基础,建立吉林省长白山北药种质基因库,信息处理中心可通过国际互联网及校园网进行教学和信息服务。72779太阳集团游戏实验中心曾2次获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资助。
    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太阳集团电子游戏天然药物研究所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真正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并被省政府称为产、学、研结合的典范。另外,根据教学需要还与省内外15家医药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永久性的教学、实习基地地。
    5.人才培养
    本学科三年来共招收博士生9人,硕士生138人,近三年来有50%的硕士毕业生考入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吉林大学等重点高校的博士生,还有15%左右深造于国外,其余均任职在高等学校和大型科研院所的重要岗位。
    从毕业生追踪调查来看,本学科高层次毕业生的基本理论、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均较强,受到单位的重视和重用,毕业生论文有的在外文期刊发表,有8篇被SCI收录,其中5项已获成果鉴定并被采用,10项获专利。
    本科教学不断结合我省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和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改革后期实践教学模式,3年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已遍布全国各地。
    6.学术活动与交流
    作为中国药学会动物药专业组组长单位,本学科2003年成功地筹备和主办了第五次全国动物药学术会议,2005年在公司召开了由相关医药院校72779太阳集团游戏经理参加的全国中药高等教育研究会,2006年在公司召开了全国药用真菌学术会议。有20余人次应缴到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地区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同时亦聘请如日本星药科大学董事长永井恒司教授等十几位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也吸引了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来此工作和研修,每年还接待100余人次的国内外学者来学习、研究和考察。
目前已与日本静冈大学、星药科大学、三重大学、京都大学、韩国世明大学、泰国朱拉大学等建立了互派职工和高级访问学者关系,扩大了对外知名度和影响。
    二、本学科今后工作目标和重点
    “实现中药现代化,建设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是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和我国加入WTO之后的主要对策之一,由七部委和中科院联合发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正在实施,吉林省是中药大省,中药产值居全国前列,是第二个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即北药基地)”,是我省 “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是我省振兴老工业基地五大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之一,所以,中药学学科在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老工业基地改造和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中负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和重任,所以,本学科要以为吉林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服务为宗旨,集中学科优势,与相关学科、边缘学科交叉渗透,大胆创新,使之成为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尽快培养一大批高级中药人才,为吉林省经济建设充实力量。成为提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基地和促进中医药技术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尽快完成目前所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为我省医药企业提供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科研成果和产品,以此拉动吉林省经济发展,使医药企业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为吉林省经济的振兴和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学科本身,争取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作用机理、炮制加工、新型给药系统以及品质品种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发展中药基础理论,建立肠内菌代谢研究的系统理论和中药有效组分活性筛选技术平台,结合梯队建设,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结合实验室基地建设,创新和提高技术方法手段,争取多立综合性、前瞻性的重大项目;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每年在世界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不少于10篇,使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都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争取“十一五”期间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